漁民泛舟回家,遠處是橫跨良渚港的折桂橋
村民在永興橋邊洗菜
生活在良渚港畔的居民
漁民大隊加工坊、良渚供銷社酒醬門市部都是有歷史味道的建筑
錢銀榮拍攝的照片被官方采納,用于良渚古城遺址申遺
(記者 朱解語) 70歲的錢銀榮在瓶窯從事野外勘探40年,端起相機記錄人文和自然景觀是他最熱愛的事。在他拍下的幾十萬張照片中,良渚港留下了怎樣的光影呢?
錢銀榮給我們展示了一張照片,在碧波蕩漾的良渚港上,打網(wǎng)村的漁民賣完魚泛舟回家,遠處,折桂橋靜靜佇立著。
這座橋于明萬歷年間改建,清雍正年間重建,南北向橫跨良渚港。這里的村民依水而居、靠水吃水,良渚港也是村民撒網(wǎng)捕魚、洗衣灌溉的母親河。
這幅寧靜的江南水鄉(xiāng)畫卷,讓錢銀榮忍不住多次前往,希望用光影記錄下美好淳樸。
“2020年初,我去打網(wǎng)村掃街,看到了這座漁民大隊加工坊,就拍了下來。”錢銀榮說,當?shù)貪O民將漁獲送到加工坊處理,再拿到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里售賣,在路邊逛逛,能看到男人捕魚、女人處理魚,人們端著飯碗、帶著盆子洗衣服的場景,滿是市井生活的鮮活感。
另一張照片上,記者在良港路116號上方看到“良渚供銷社酒醬門市部”的門牌,距今已有七八十年。“當時是一個供銷社職工承包了店面,柜臺、盛酒的漏斗都是以前的。這樣有歷史味道的建筑,以后可能就越來越少了。”錢銀榮看著照片感慨道。
錢銀榮是金華人,畢業(yè)后進入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,常年在野外勘探超聲波、電磁場、地震波等,在瓶窯度過了40年的光陰。2010年臨近退休,他開始接觸攝影,尤其熱衷于拍攝古橋。
從大觀山到大運河,這條蜿蜒的良渚港上,錢銀榮拍遍了良渚的永興橋、杜甫橋,瓶窯的報恩橋、房家橋、長命環(huán)橋等,文件名上還細致標注著幾墩幾孔。
談話間,錢銀榮翻出一張照片,一座低矮的古橋橫跨著一灣碧水,村民蹲在河邊洗菜,演繹了一幅人水相融、和諧共生的畫面。
照片中的永興橋位于良渚街道杜城村,始建于明代中期,橋為普通三孔石板橋,長十余米,寬約一米三。“很多橋經(jīng)過了重修,但真正的古橋沒有欄桿。因為以前村里的農(nóng)民要挑擔子、籮筐。”錢銀榮分享道。
“我會先普查一遍重點水系,選好點位去拍,像對待工作一樣對待攝影。”錢銀榮驕傲地翻開一本攝影畫冊說,當年,在良渚古城遺址的挖掘現(xiàn)場,他也扛著相機去拍照,猶記得莫角山的草地上結(jié)了厚厚一層霜。其中,他的兩張照片被官方采納,用于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。
錢銀榮說,下雨刮風自己也會去拍,前后用壞了三臺相機,幾個硬盤加起來存了10TB。在他眼中,良渚港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,蘊含著熠熠生輝的價值,雖然歷經(jīng)風霜卻永不褪色。
“良渚港見證了我的青春歲月,也陪伴了我的退休時光,所以想記錄下來,留給自己回味和珍藏。”錢銀榮說。